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
春节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其时间与自然节律紧密相关,如正月初一靠近立春节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春节习俗中祭天、祭祖、贴春联等活动,均以自然元素为核心,寄托对风调雨顺、万物更新的祈愿。例如,祭祖与年夜饭中的“鱼”“丸子”等菜肴象征“年年有余”“团圆美满”,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家庭与家国情怀的凝聚
春节以团圆为核心,通过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习俗强化家庭纽带。春运的庞大人口流动展现了中国人对“家”的执着追求,而除夕的丰盛菜肴(如北方饺子、南方年糕)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与归属感的象征。春节还承载着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如边防战士的坚守岗位,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
3. 文化多样性与传统智慧的延续
春节习俗涵盖联合国非遗五大领域:口头传统(童谣)、表演艺术(舞龙舞狮)、节庆活动(庙会)、自然知识(历法)、传统手工艺(剪纸)。这些习俗既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如上古祭祀的传承),又展现了创新性(如电子红包、线上拜年)。
二、春节文化传承的意义
1. 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其申遗成功(2024年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通过传承春节文化,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价值共鸣
春节已成为全球性庆典,如法国埃菲尔铁塔点亮中国红、联合国将其列为假日。其蕴含的团圆、和平、和谐等理念,与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3. 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非遗保护强调“活态传承”,春节通过现代创新(如文旅融合、数字化传播)焕发新生。例如,文旅部推出的“村晚”活动将传统年俗融入社区生活,吸引年轻一代参与。
三、学生传承春节文化做年夜饭的意义
1. 劳动教育与生活技能的培养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年夜饭菜肴(如选购食材、烹饪摆盘),掌握生活技能,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风传承,如夷陵中学学生感悟中提到的“责任的分量”。
2. 家庭情感的深化与代际互动
参与年夜饭制作成为家庭情感交流的契机。例如,学生向长辈学习传统菜式(如包饺子),在协作中传递家族记忆,强化亲情纽带。
3. 文化价值观的具象化体验
年夜饭的每道菜肴承载文化寓意(如鱼象征“有余”,汤圆象征团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符号背后的哲学内涵,如精武中学活动中“家的味道”与“文化密码”的感悟。
4.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实践
学生尝试创新菜式(如结合地方特色的年菜),既尊重传统又展现个性,体现了文化传承中的创造性转化。例如,部分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食材选择,呼应春节“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春节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特性的集中体现,其传承既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全球文明互鉴的纽带。学生通过年夜饭等实践,不仅延续了传统技艺,更在劳动中感悟家庭、自然与社会的深层联系,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这一过程既是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文明血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