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旁,民族文化宫如同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桥梁,其建筑本身便是多元一体的视觉象征。2023年8月启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通过“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大展厅的立体叙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精神脉络与民族交融的壮阔图景娓娓道来。借助直播技术,这场展览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以云端传播的形式让观众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据统计,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超3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更突破百万。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诠释,更是现代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的生动实践。
多元一体的历史基因:“大一统”展厅
步入“大一统”展厅,头顶的星空图与脚下的“中华文明之河”构成时空交错的隐喻。这里以“统一性”为核心命题,展陈的1500余件文物古籍中,《春秋公羊传》残卷上的“大一统”三字,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钥匙。中央民族大学彭勇教授指出:“《大明一统志》通过地理总志的形式,将多元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框架,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清代敬献的银匾,器物背后是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制度性联结的见证。如元代《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中的分省地图,不仅开创中国版图绘制先例,更以视觉语言诠释了“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
展厅特别设计的“花瓣古籍墙”堪称匠心独运,200余册复刻古籍镶嵌于立体装置中,观众轻触屏幕即可调阅《汉书》《隋书》等典籍的数字化内容。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宋史》中“蕃汉一家”的记载不再停留于文字,而是化作可感知的文化记忆。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伯君研究员在解读西夏文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时强调:“这部12世纪的‘双语教材’,正是中原与边疆文化互鉴的实证,其序言揭示的语言互通对民族凝聚力的催化作用,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交融共生的文化密码:“大交融”展厅
“大交融”展厅以四大民族走廊的空间叙事,解构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的文化生态。河西走廊的胡旋舞俑、藏彝走廊的东巴文经卷、南岭走廊的瑶族绣片,在LED地幕投射的古丝路地图映衬下,诉说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流动。展厅中央的“同心共振”互动装置,将56个民族的音乐元素转化为声光交织的视听盛宴,当观众击打铜鼓造型的感应器,纳西古乐与蒙古长调便如血脉般交融回荡。
语言与文字的互鉴是此单元的另一主线。汉满蒙三语《孟子》、藏汉合璧《易经》等典籍,印证了多民族共享的价值体系。特别展出的明代汉字音译版《元朝秘史》,历经蒙古文复原与当代汉译,形成跨越六百年的三重文本对话,中央民族大学学者认为这种“翻译链”揭示了文化认同的层累建构。而清代《台湾生熟番图像》中的生产生活场景,则通过人类学视角再现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证据。
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大团结”展厅
“大团结”展厅以红旗造型的亚克力艺术装置为视觉中心,15米长的波浪形结构隐喻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征程。展柜中泛黄的《宣言》藏文译本,与电子屏上滚动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影像档案形成时空对话,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库尔班大叔致毛主席的信件原件旁,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骑着毛驴上北京”的经典场景,让历史叙事更具情感张力。
现代科技的应用在此达到高潮:通过AR技术,观众可扫描展品获取延伸解读,如扫描侗族大歌录音盘便能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实时演唱;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使得“民族文化宫数字藏品”成为可永久保存的文化资产。展览设计团队表示,这些创新手段旨在突破单向传播模式,构建“参与式博物馆”的新型态。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展演,以器物为经、文献为纬,编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纬。从“大一统”的政治智慧到“大交融”的文化实践,再到“大团结”的现代转型,展览揭示了三个维度的深层关联:统一性奠定文明根基,包容性孕育发展动力,创新性激活时代脉搏。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聚焦于两方面:其一,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民族文物知识图谱,实现文化资源的智能关联;其二,探索跨境民族文化比较研究,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理论支撑。正如展厅结束语所言:“当我们凝视这些穿越千年的文明符号,也是在凝视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