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成语犹如凝结着千年智慧的明珠,承载着历史典故、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命题,邯郸市曲周县将71个成语融入课间广播操的创新实践,邢台市“学成语明法理”活动对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育,以及台山市“悦读成语”读书节对文化基因的激活,共同勾勒出成语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的立体图景。这种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不仅重塑着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对话桥梁。
课程体系:多维浸润的常态化路径
课程建设是成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曲周县郦商小学创设“墨缘阁”成语社团,通过每日课间故事会形成稳定的学习场域,这种常态化机制使“一言九鼎”等成语从书本走入生活。台山市教育局设计的“四阶段”课程体系更具系统性:4月启动的课室品读如春雨润物,5月的创意书签制作激活形象思维,6-7月的情景剧演绎实现知行合一,9月的成语接龙竞赛则将知识内化为素养。浙江省余杭区的跨学科实践更具突破性,教师团队开发的“科技成语库”将“刻舟求剑”与物理原理结合,使学生在破解“玉兔”的天文奥秘时,同步完成语言习得与科学探究的双重目标。
课程载体创新同样关键。邯郸平恩中学开发的“成语黑板报”将美术与文学交融,邢台市家乐园小学的“成语规矩方圆”讲座实现德育与法理渗透,滨州学院的宿舍文化节则通过“看图说成语”“风采展示”等环节,将文化传承转化为集体智慧共创。这些实践印证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的观点:“成语教育需要突破单向灌输,构建沉浸式、参与式的学习生态。”
环境浸润:符号重构的空间叙事
校园物理空间的再造是文化传承的无声语言。曲周县打造的“成语文化主题长廊”,通过立体金属字与算盘装置的组合,将“珠算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展陈;非遗文化主题园中,“二十四节气”互动转盘与防腐木雕刻墙形成时空对话,这种环境设计正如教育建筑学家帕西·诺伯尔所言:“空间叙事比口头说教更具持久感染力。”台山市的“成语明信片”暑期实践,将文化符号延伸至家庭场域,形成“校园-家庭”联动的传播链条。
数字技术的融入开启新维度。邢台市关工委采用“现场+直播”模式扩大活动辐射,余杭区开发的“成语自助学习单”接入AR技术,学生扫描“井底之蛙”插图即可观看3D动画。这种虚实融合的环境构建,印证了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的判断:“数字原住民更需要具象化、交互式的文化接触方式。”
活动创新:知行合一的体验矩阵
分层活动设计满足差异化需求。对于低龄段学生,曲周县设计的“成语树叶画”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中学生通过“完璧归赵”情景剧排演,在角色代入中理解契约精神;职业院校的“成语典故分析”竞赛则侧重思辨能力培养。这种梯度设计暗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使文化传承契合心智成长规律。
实践性活动强化文化认同。邢台市“五老”宣讲团开展的“法理成语大接龙”,将“孟母择邻”转化为社区治理讨论;邯郸市“成语达人”评选设置“校园文化讲解员”岗位,使学生在服务中深化认知。此类设计印证了杜威“做中学”理论,将文化传承转化为行动自觉。
机制保障: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
师资培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台山市设立的“最美成语推广人”评选,通过量化指标(每月1次活动组织)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余杭区建立的“科技成语教研共同体”,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教学能力。这种机制回应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教师文化素养决定课程改革深度”的论断。
评价体系创新引导发展方向。滨州学院将宿舍文化节成绩纳入综合素质档案,邯郸市将成语知识纳入“厚德少年”评价指标,台山市的“读书活动先进集体”评选强化组织保障。这些实践与新加坡教育部的“文化素养积分制”异曲同工,形成价值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
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历史交汇点,成语文化进校园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演进为融合课程创新、环境再造、活动升级和机制变革的系统工程。未来发展方向或许在于:开发成语文化数字孪生平台,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使成语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探索成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华智慧。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唯有持续创新传承路径,方能使成语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