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春节文化中,饮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承载千年民俗密码的文化载体。崮山馍馍作为济南长清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手指大小的精巧造型与“老面发酵”“柴火烧灶”的十六道工序,成为文旅部官网推荐的春节“顶流”。这种以面粉为媒介的艺术,在《馍馍飘香年味浓》短视频中展现出代际传承的温情——老一辈揉面的沉稳与年轻一辈塑形的灵动,共同诠释着“蒸蒸日上”的吉祥寓意。
胶东花饽饽则以截然不同的姿态演绎年味。潍坊面点师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工艺,创造出“金蛇送宝”等主题造型,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这种从祭祀供品到文创产品的转型,印证了山东饮食文化在坚守传统内核的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而除夕夜的饺子更是一桌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胶东的海鲜馅、鲁西的白菜猪肉馅、济南的韭菜鸡蛋馅,每一种馅料都凝结着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的独特烙印。
二、非遗技艺的活态展演
2023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期间,1100余项活动构建起立体化传承网络。在十笏园非遗年货大集上,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静用紫檀木版拓印出灵蛇图案,其套色技艺让游客直观感受“一版一色”的匠心。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使年画从墙上的装饰变为汽车贴膜、护肤品包装的联名元素,实现传统符号的当代转化。
更具沉浸感的是山东省文化馆的“兔飞猛进”体验活动。观众穿梭于小年、除夕、元宵等五大场景,与剪纸艺人共剪窗花,随皮影艺人演绎《西游记》,甚至亲手在社火脸谱上勾勒纹样。这种“可触摸的非遗”打破了博物馆橱窗的隔阂,让春节民俗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参与。台儿庄古城的“火龙钢花”表演更将非遗推向视觉巅峰——1600℃的铁水被击打成漫天金雨,与运河灯影交织成震撼的光影诗篇。
三、数字媒介的传承革新
当5G技术遇上百年民俗,“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开创了非遗传播新范式。《馍馍飘香年味浓》通过2分钟短视频,以微观镜头呈现面团在杠子压面下的肌理变化,配合三代同堂揉馍馍的温馨场景,在抖音平台获得超500万次播放。这种“非遗+短视频”模式,使地域性技艺突破地理边界,触发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
山东春晚则展现了媒介融合的更高维度。2025年晚会采用“1+N”多元舞台,主会场蒙山沂水的全息投影与临工集团分会场的工业机器人舞蹈形成时空对话,AI技术复原的银雀山汉简让《孙子兵法》以数字形态“复活”。这种科技赋能不仅提升视听体验,更构建起“传统—现代—未来”的叙事链条,使春节文化获得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四、城乡互动的节庆图景
在城市空间,济南趵突泉灯会通过AR技术实现“扫码识年俗”,游客手机对准花灯即可解锁背后的历史典故。青岛栈桥的“数字庙会”则搭建云端市集,消费者VR试穿高密扑灰年画纹样唐装,完成非遗消费的沉浸式体验。这些智慧化改造让城市春节既保留庙会的烟火气,又增添数字时代的先锋性。
乡村场域中的年俗更具原生力量。商河鼓子秧歌传承人杨克圣组织返乡青年“跑场子”,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的队列变化,演绎出黄河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临沂压油沟景区则创新“非遗+旅游”模式,白天游客体验酸浆豆腐制作,夜晚在窑洞民宿观赏皮影戏,形成“日游夜演”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城乡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重塑着当代春节的经济生态与文化格局。
总结与展望
山东春节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呈现出“守正创新”的鲜活样态。从崮山馍馍的手工温度到AI技术的数字赋能,从乡村大集的在地体验到云端庙会的虚拟交互,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既延续着“慎终追远”的精神根脉,又回应着时代变革的技术诉求。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两方面:一是构建非遗大数据平台,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精准匹配传播策略;二是建立跨区域非遗联盟,将鲁菜技艺、年画工艺等纳入黄河文化带整体保护体系。唯有在传承中注入创新基因,才能让山东年味永葆生机,在世界文化图景中书写独特的齐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