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他们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3998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以下从传承体系、代表性人物、传承挑战与保护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传承体系与政策支撑
1. 国家级认定机制
自2007年起,中国分五批认定3068名国家级传承人,并通过动态管理机制调整名单。截至2022年,实际在册人数为3057人。2025年公布的第六批新增942人,进一步优化了年龄结构和地域分布。
代表性项目:如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尤文凤)、万安罗盘制作(吴水森)、藏戏(次仁)等,均通过名录认定实现系统性保护。
2. 政策保障与扶持
通过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专项补贴、传承基地建设等支持传承人开展活动。例如,宁夏非遗传承人陈进德通过资助建立彩绘技艺传承基地,带动家族及社区参与。
二、代表性传承人及文化贡献
1. 传统技艺领域
2. 表演艺术领域
3. 民俗与手工艺领域
三、传承挑战与保护策略
1. 主要挑战
2. 保护对策
四、社会影响与文化复兴
1. 经济赋能:非遗传承人通过产业化带动地方经济。例如,宁夏刺绣团队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彝绣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2. 国际传播:如李居明(堪舆学)将风水理论与现代设计结合,主导可口可乐总部等跨国项目,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国际。
3. 文化认同强化:藏戏、赫哲族鱼皮衣等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实践,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
总结与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既是“守艺人”,也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需通过政策扶持、跨界融合、教育普及等多维度措施,构建“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保护体系。未来,传承人需在坚守文化内核的探索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