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血脉,既是历史积淀的风景,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力量。它不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更在民族复兴中展现出深远的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命题:
一、文化力量的核心内涵
1. 基础性与持久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力量源自对民族历史基因的传承,如中华五千年文明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源头活水”般的滋养。这种力量超越物质形态,通过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塑造民族精神内核,成为抵御风险、凝聚共识的核心支柱。
2. 动态转化的软实力
文化不仅是静态的遗产,更是动态的生产力。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间提出,文化软实力可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例如浙江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在缺乏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腾飞,印证了“文化品格决定发展阶段”的深刻逻辑。
二、文化力量的转化路径
1.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时代内涵。如民本思想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传统工匠精神融入现代产业创新。这种转化既需系统挖掘典籍、保护濒危文物,也需利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 生活化渗透与社会治理
文化力量需融入日常生活方能持久。通过重构节日内涵(如端午的龙舟精神)、建设美丽乡村文化空间,或如南京鼓楼医院以“大医文化”凝聚医疗团队,文化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情感纽带”。
3. 国际对话与文明互鉴
文明交流是文化生长的关键。孔子学院、文物展览等平台促进跨文化理解,而汪曾祺文学中“风景的发现”展现了中国文人如何通过本土叙事与世界对话,使文化在碰撞中焕发新机。
三、文化作为力量的实践例证
四、思想指引与未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揭示了文化力量的根本逻辑。未来需在三个层面深化:
1. 根脉守护:建立文物分级保护机制,打击文化遗产盗窃,如敦煌研究院利用科技修复壁画,让千年艺术重焕生机。
2. 价值重构:将“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融入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现代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话语体系。
3. 青年培育:通过《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创新传播,激发青年对文化基因的认同,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主力。
文化如鲁迅所言,“于无声处变化气质”,既是民族的精神风景,更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从浙江经验到文学创作,从社会治理到国际传播,文化力量始终以“深沉”特质贯穿历史与现实。唯有坚守本源、与时俱进,方能在文明长河中书写新的中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