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贺嘉山孝道文化园坐落于鄱阳湖畔、庐山五老峰脚下,自2001年建园以来,以“环境园林化、葬式多样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为核心理念,成为全国首个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陵园。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500亩,依托“左青龙、右白虎”的自然风水格局,将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相结合,开创了殡葬服务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新模式。其“众生平等,逝者有其墓”的愿景,不仅解决了九江市早期私埋乱葬的生态问题,更通过二十四孝雕塑群、孝道文化长廊等景观,构建了集追思、教育、环保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园区建设注重文化符号的深度表达。例如,二十四孝大道两侧的影雕和石雕群,采用福建崇武石材雕刻技艺,生动再现了“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等经典故事,使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接受孝道文化的浸润。孝道书简、孝道格言墙等设施,通过篆、隶、楷等多种书法形式展现“孝”字演变史,将抽象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载体。这种设计既呼应了传统风水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赋予现代陵园以教育功能,被民政部誉为“殡葬改革示范窗口”。
二、生态景观与殡葬服务的创新实践
贺嘉山孝道文化园以“园林化人生后花园”为目标,在荒山改造中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了塔莲塘水系、高压电网等基础设施,并引入24小时监控系统和四季常绿植被体系。其生态设计不仅解决了原有公墓区的环境破坏问题,还通过6米深的蓄水池涵养3万方水源,既保障园区灌溉需求,又惠及周边农田,被当地村民称为“同心渠”。这种兼顾功能性与生态性的规划,成为国内殡葬设施建设的标杆案例。
在服务模式上,园区突破传统陵园的单一功能,推出“殡仪—火化—安葬”三位一体服务,并创新代客祭扫、免费迁葬等举措。例如,每年冬至为旧墓搬迁提供全程免费服务,疫情期间开通线上祭扫平台,通过“云献花”“代祈福”等方式满足民众情感需求。这些实践不仅降低实地祭扫的生态负担,更以科技手段延续孝道传统,体现了“为天下儿女尽孝”的企业使命。
三、节庆仪式与社区教育的文化纽带
文化园通过年度节庆强化孝道传承的社会功能。自2000年起,中元节延请高僧举办法会,冬至组织集体迁葬仪式,除夕开展送灯活动,形成“四季节庆”体系。以2020年清明为例,园区配合推出线上祭扫服务,单日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既保障防疫安全,又通过虚拟供灯、留言墙等功能维系文化记忆。这种传统仪式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孝道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成为跨代际的情感联结纽带。
园区定期举办老年文化节和青少年孝道研学活动。通过孝道知识竞赛、亲子互动工作坊等形式,将抽象转化为可体验的实践。研究显示,参与过园区教育项目的青少年中,85%表示更理解“孝”的多维含义(如敬亲、承志、立身),这种成效使其被教育部列入“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候选名单。
四、殡葬改革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
作为九江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贺嘉山孝道文化园的成功运营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其建设直接解决了马宿岭公墓2万座老旧墓穴的搬迁难题,释放出庐山风景区的生态空间。数据显示,园区年均接待祭扫群众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增长12%,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这种“殡葬+文旅”的模式,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从政策层面看,文化园率先推行“禁塑、禁烟火、禁鞭炮”措施,并通过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减少土地消耗。其经验被写入《江西省殡葬管理条例》,推动全省公墓标准化率提升至78%。这种行业引领作用,印证了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示范价值。
九江贺嘉山孝道文化园通过二十余年的探索,构建了殡葬服务、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三重价值体系。其以孝道文化重塑生死观、以科技赋能传统仪式、以生态设计重构人地关系的实践,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本。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数字化祭扫场景,开发VR虚拟纪念馆等产品;同时加强跨区域合作,将孝道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建议学术界加强对殡葬文化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探讨其在人口老龄化、城乡融合等战略中的独特作用,这将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