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传承是文明延续与发展的根基,对中华文化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记忆,更在于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提供精神动力。以下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多维价值:
一、维护民族认同与文明连续性
1. 文明存续的根基
中华文化以“和合”“大同”等核心理念为纽带,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通过人文教化实现社会有序发展。从良渚水利工程到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始终以“共享”“和谐”而非征服对立为特征,这种连续性使其成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代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是保持民族精神基因和身份认同的关键。
2. 抵御文化异化与精神危机
在数智时代,工具理性可能导致人性异化与价值迷失。中华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等理念,为技术发展锚定方向,避免功利主义对生命尊严的侵蚀。例如,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守护,更是通过挖掘其哲学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支撑。
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1. 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基因,构成了抵御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党的二十大强调“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贯通,既巩固了意识形态根基,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2. 凝聚社会共识
通过非遗传承、文物保护等实践,文化记忆转化为共同情感。例如,《格萨尔王传》等史诗的活态传承,既强化了多民族的文化认同,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是“守护民族灵魂”的重要途径。
三、推动社会进步与全球治理
1. 促进社会和谐与创新
中华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协和万邦”等思想,为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如“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农耕智慧,更通过现代文创融入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人文学科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如数字人文研究),也推动学术范式革新,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工具。
2. 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华文化的“和合共生”理念为破解文明冲突提供思路。共建“一带一路”以古丝绸之路精神为内核,倡导政治互信与文化包容,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范例。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与“共生哲学”,为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价值指引。
四、丰富精神世界与个体发展
1. 塑造健全人格与价值观
文化传承通过规范行为、调控活动等方式教化个体。例如,博物馆教育让历史“活起来”,使人们在接触文物中增强归属感;儒家“仁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引导道德实践。
2.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如正定古城修复)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既提升城市品质,又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保护工艺,更通过创新设计激活其经济与文化价值。
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1.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人文期刊通过推动跨学科研究,助力建立原创话语体系。例如,对经典文献的现代解读与数字技术结合,既坚守人文底线,又开拓学术增长点。
2. 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文明互鉴增强软实力。如“天人合一”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亲仁善邻”外交理念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要素。
传承中华文化绝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与全球治理的“智慧资源”。唯有坚守人文精神内核、融合时代需求,方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