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岭南文化传媒(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岭南传媒”)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岭南文脉,创新文化表达”为使命,逐步成长为集影视制作、数字创意、大型活动策划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广州天河区科韵路与黄村三联路交汇处,依托珠三角产业集群优势,构建起覆盖影视全产业链的业务版图。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拥有专业团队近百人,累计参与制作影视作品超50部,服务大型文化活动200余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郭全中在2025年岭南数字创意大会中特别指出:“像岭南传媒这类植根本土文化的企业,正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为大湾区文化产业升级提供实践样本。”这种评价印证了企业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路径。公司先后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等十余项资质,其注册商标与知识产权布局更彰显出对文化创新的持续投入。
二、多元业态构筑产业生态
影视制作的全链条深耕
作为核心业务板块,公司已形成从前期策划、拍摄制作到发行放映的完整影视产业链。在电影领域,参与制作的《谯国夫人》荣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其4K全景声技术将粤剧艺术推向年轻观众;动画电影方面,与东莞潮玩企业合作开发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产品实现超亿元订单,印证了“影视+衍生品”模式的商业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依托广州“中国游戏第一街”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游戏影视联动,其位于科韵路的制作基地已成为数字内容创制的重要节点。
大型活动的创新实践
在活动策划领域,公司首创“竖式产业园”运营模式,通过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实现数字传媒与创意产业的垂直聚合。2025年承办的粤港澳非遗文化节,运用XR技术重现广府庙会盛景,单场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超300万人次。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策略,不仅突破传统展演空间限制,更通过智能票务系统、AI互动装置等创新,实现文化活动收益增长40%。
数字转型的战略布局
公司深度参与建设的“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整合粤港澳大湾区200余项非遗资源,建成包含10万小时音视频素材的数字资产库。通过与腾讯音乐、华为云的技术合作,其自主研发的AI内容生成系统可实现48小时内完成从文化素材挖掘到短视频产品输出的全流程。这种数字化转型使公司广告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并为羊城晚报等媒体提供智能选题支持,推动传统媒体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型。
三、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
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粤剧保护领域,公司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陈家祠等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存档,精度达到0.1毫米级别。其开发的VR粤剧教学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还原名伶表演细节,已在广府地区中小学普及应用,使年轻群体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度提升60%。这种技术转化能力,让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为文化产业开辟出全新价值空间。
文化IP的多元开发
围绕“醒狮”“广绣”等核心文化符号,公司构建起“内容创作—产品设计—场景运营”的IP开发链条。其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的“非遗焕新计划”,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潮玩设计元素,系列产品在2025年文博会实现单日销售额破百万。这种产业化运作模式,既保持文化本真性,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被《中国文化报》誉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湾区范式”。
国际传播的破圈实践
通过搭建“岭南文化国际传播云平台”,公司实现文化产品多语种智能翻译与跨境分发。其制作的4K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在Discovery频道播出期间,带动相关地区文旅搜索量激增200%。这种“在地化表达+全球化传播”的策略,使企业成为文化出海的国家队成员,2025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达总营收的35%。
四、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考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新质生产力勃兴的历史节点,岭南传媒的实践揭示出文化企业的三大发展方向:其一,需深化AI大模型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文化知识图谱提升创作效率;其二,应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落地,建立文化资产确权与交易新机制;其三,要加快培育“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建议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正如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江涛所言:“当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文化生产范式,谁能率先完成生态化转型,谁就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岭南传媒的十年探索,不仅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解决方案,更在全球数字文明进程中贡献出中国企业的创新智慧。这种将文化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的实践,正在书写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