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政策目标与框架
1. 构建多层级保护传承体系
根据中央政策,到2025年需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并遏制建设性破坏行为。重点保护对象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遗等,形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例如,泰州市计划到2026年建立地域特色保护体系,并打造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2. 推动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政策强调在保护中发展,通过功能转换、业态创新等方式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例如,支持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设施或商业空间,推动古民居产权流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南提出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乡村振兴结合,打造文化标识。
二、重点任务与措施
1. 系统性保护与资源普查
2. 活化利用与创新传承
3. 法制保障与监管强化
三、地方实践与创新案例
1. 泰州市:通过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审批流程,推动保护与城乡建设的融合,同时探索市场化保护模式(如社会资本参与)。
2. 安徽省:颁布《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鼓励村民以资金、劳务入股参与保护利用,并设立集中连片保护区。
3. 海南省:聚焦海洋文化、黎苗文化等特色,推动文化遗产与红色历史、改革开放历程的整合展示。
4. 国际经验借鉴:如葡萄牙通过社区教育与数字化手段复兴传统乐器“Viola da Terra”,强调教育与技术结合的可持续路径。
四、保障机制与未来展望
1. 资金与政策支持
2. 人才培养与公众参与
3. 长期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机制,实现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2025年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节点,需通过系统性保护、活化利用创新、法治强化及多方协作,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地方实践已展现出多样化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科技赋能与公众参与,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