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高中-高三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34:33
浏览:9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以下是一份适合高中(高三)学生撰写的民俗文化研究性课题报告范例,结合了调查方法、结构框架及案例分析,供参考:

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本地端午节习俗为例
课题组:XX中学高三(X)班
指导老师:XXX
研究时间:2024年9月-2025年3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背景
文化传承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传统节日习俗面临淡化风险。本地端午节虽保留赛龙舟、包粽子等传统活动,但年轻一代对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社会现象观察:商家过度营销“粽子节”,导致节日商业化倾向严重,传统仪式感减弱。
政策支持: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探索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路径。
2. 意义
学术价值:记录本地端午习俗的独特性(如“草药浴”“五色丝线”),补充地方民俗研究资料。
实践价值:提出保护建议,为学校及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目标
梳理本地端午节习俗的历史演变及现存形式。
分析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
探索民俗文化创新传播的策略。
2. 内容
习俗调查:通过访谈老人、查阅县志,整理习俗细节(如龙舟制作工艺、祭祀仪式流程)。
青少年认知调研:设计问卷,覆盖本校200名学生,统计参与习俗频率及文化认同度。
创新案例研究:对比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如“数字龙舟赛”“文创粽子设计”),提炼可借鉴经验。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1. 方法
文献法:查阅《中国民俗志》《本地年鉴》等资料,梳理历史脉络。
田野调查:走访本地非遗传承人,记录手工艺流程并拍摄影像。
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问卷星)与线下结合方式,收集数据并分析。
2. 步骤
准备阶段(2024.9-10):成立小组,分工设计问卷及访谈提纲。
实施阶段(2024.11-2025.1):开展调查,整理访谈录音及文献资料。
分析阶段(2025.2):使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绘制图表对比认知差异。
总结阶段(2025.3):撰写报告,制作PPT展示成果。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调查发现
习俗现状:80%的受访学生仅参与“吃粽子”,对“挂艾草”“驱五毒”等习俗知晓率不足30%。
影响因素:
家庭传承弱化:60%家庭简化仪式,仅保留饮食习俗。
学校教育缺位:仅15%学生通过课堂了解端午文化。
创新案例:某市将龙舟赛与VR技术结合,吸引青少年参与率达75%。
2. 讨论与建议
保护策略:
数字化记录:建立本地端午习俗数据库,保存濒危手工艺。
社区活化:组织“亲子包粽大赛”“民俗故事会”,增强体验感。
教育融合:建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实践课教授习俗制作(如编五色绳)。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1. 结论
本地端午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驱疫祈福、集体协作精神)需通过创新形式传承。
青少年参与度低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因素相关,需系统性干预。
2. 反思
局限:样本仅覆盖城区学生,未深入农村地区对比差异。
展望:未来可研究短视频平台对民俗传播的推动作用。
六、附录
1. 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结构参考
:中秋节商业化现象分析方法借鉴
:民俗创新传播策略
2. 附件
调查问卷原始数据表
访谈记录(节选)
活动照片及视频链接
注:本报告结构参考了研究性学习报告的通用模板,并融合了多篇民俗研究案例,可根据实际调查内容调整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