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文化”一词中的本义可追溯至古代汉语的象形文字和哲学语境中,其核心含义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1. 本义:交错的纹理或花纹
“文”最初指自然界或人工制品上呈现的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例如,《易经·系辞下》记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也,象交叉”,均强调其原始含义是视觉上的纹理或花纹。这一本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亦有体现,如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即被称为“文”。
2. 引申为符号与文字
从具体的花纹进一步抽象,“文”被用来指代语言文字和符号系统。例如《尚书》提到伏羲通过“画八卦”创造符号,孔子感叹“文不在兹乎”,均以“文”代指典籍和礼乐制度。这一阶段,“文”成为记录思想和知识的载体,并逐渐与文明的概念相关联。
3. 人文修养与道德内涵
在层面,“文”衍生出人为修养、德行的含义。如《论语》中“文质彬彬”强调外在修饰与内在品质的平衡,《礼记》以“文”象征美善的德行。此时“文”已超越物质形态,指向精神层面的教化与完善。
4. 与“化”结合形成“文化”
战国时期《易·贲卦》提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文献中“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意为通过“文”的教化作用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或野蛮状态相对。至此,“文”从具体纹理升华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象征。
总结:“文”的本义是自然界或人工的纹理,后通过符号化、化过程,逐步发展为涵盖文字、制度、道德等多重内涵的核心概念,最终与“化”结合形成“以文教化”的文化观。这一演变反映了中华文明从物质观察到精神建构的思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