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的浪潮中,传统农耕文化墙与古建筑庭院院墙的设计实践,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纽带。这些设计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农耕智慧与建筑美学,更通过空间叙事激活了乡村的公共记忆,成为文化传承的实体媒介。从浙江松阳平田农耕馆的夯土肌理修复,到安徽桐城五亩园的历史场景再现,传统院墙的设计既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也是对精神场域的重构,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文化内涵:农耕与礼制的空间表达
农耕文化墙的设计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空间语言。河北曲阳的玻璃钢农耕浮雕墙以牛耕、石磨等元素构建叙事场景,濉溪县百善镇则通过实物农具的嵌入式陈列,形成可触摸的历史档案。这种设计手法源于中国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理念,正如《考工记》所言:“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农耕工具在墙面的艺术化重组,本质上是对“耕读传家”价值观的视觉转译。
在古建筑庭院领域,院墙的规制体现着儒家礼制的空间秩序。北京四合院“正房比厢房高”的形制,与清代太庙三重围墙的礼制序列,共同印证了《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空间。张英五亩园通过南北轴线串联笃素堂与秋水轩,以“一池三山”的园林格局隐喻文人归隐的山林之志,这种空间叙事将道德教化融入建筑肌理,形成“园以载道”的文化容器。
设计手法:传统语汇的当代转译
在平田农耕馆的改造中,建筑师采用“减法设计”策略:拆除部分隔墙打通空间流线,保留70%原始夯土墙体,通过线性天窗重构光环境。这种“新旧共生”的设计哲学,与上海世茂滨江花园的中式园林异曲同工——后者在车库顶板创造江南园林,用钢结构仿制传统榫卯,展现出传统建筑语言与现代技术材料的创造性对话。
新中式庭院设计则通过“解构-重组”实现文化转译。曲阜耕读书院将汉唐建筑规制与实体院墙结合,2.4米高墙既延续了“青砖黛瓦”的形制特征,又以现代材料塑造私密领域。这种设计延续了《园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智慧,如月洞门对景框景的运用,既保留传统园林的视觉韵律,又通过钢化玻璃等新材料实现空间渗透,形成“看与被看”的当代互动。
材料工艺:在地智慧的现代演绎
传统夯土工艺在当代实践中焕发新生。平田村的墙体修复采用“推拉纠偏法”,用草筋泥填补裂缝,拒绝表层抹灰以保留原始肌理,这种“修旧如旧”的技艺,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木构架更换技术形成互补。在材料创新层面,玻璃钢材质替代石材雕刻农耕场景,既降低造价又拓宽表现维度,而曲阳工匠将现代翻模技术与手工塑形结合,使浮雕墙既具工业精度又存手工温度。
木作体系的重构体现着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五亩园修复中采用“落架大修”方式,保留30%原木构件并与新材穿插使用,这种“新旧咬合”的构造逻辑,与DnA建筑事务所在平田村“置换腐蚀梁柱”的策略形成呼应。值得关注的是,当代工匠开始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古建构件数据库,为传统大木作的传承提供数字化支撑。
社会功能:文化记忆的公共唤醒
农耕文化墙正在从装饰元素转化为社区教育平台。郭屯村将文化墙与“五老”志愿者讲解结合,使农具陈列转化为活态文化课堂,这种设计延续了《营造法式》中“功分三等”的营造——将实用功能与教化功能并置。而在松阳平田村,改造后的手工作坊兼具竹艺展示与民宿运营,形成“生产-展示-体验”的功能复合体,印证了乡村振兴中“空间赋能”的理论框架。
古建筑庭院则通过空间叙事重构集体记忆。清华同衡在桐城六尺巷片区改造中,以考古探方为基础复原五亩园水系,通过“场景式”游览路径再现张英“诗书耕读”的生活图景。这种设计手法暗合现象学“场所精神”理论,将物质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使游客在移步换景中完成文化认同的建构。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墙与古建筑院墙的设计已超越形式模仿的层面,转向文化基因的深层解码。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向:其一,探索AR/VR技术在农耕场景沉浸式呈现中的应用;其二,建立传统工艺匠人的数字化传承体系;其三,构建社区参与式的文化墙共创机制。唯有将历史智慧注入当代生活现场,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活着的遗产”,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新的时空叙事。(本文核心观点引述自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