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营标旗”是融合节庆祈福、艺术表演与民俗传承于一体的传统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以下是关于这一风俗的详细解析:
一、起源与发展
1. 历史渊源
潮汕标旗文化可追溯至明代,兴盛于清代。据记载,其形成与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节庆风尚密切相关,最初源于“游神”或“迎老爷”活动中的文艺巡游,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有说法认为其与南宋时期纪念抗元将士的祭祀活动有关。
2. 演变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仪仗(仅有锣鼓、彩旗)逐渐发展为集潮州大锣鼓、潮绣、戏曲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巡游。清末民初,受潮剧和民间乐馆影响,乐器配置更加丰富,形成“文标”(女子扛旗)与“武标”(壮汉扛旗)并行的格局。
二、活动形式与内容
1. 巡游组成
2. 时间与场合
主要在农历正月和二月举行,与“营老爷”(巡游镇村守护神)、祭祖等民俗活动结合,部分村落每十年举办一次大型巡游。
三、参与者的选拔与象征
1. 选拔标准
2. 服饰与礼仪
扛旗者身着华丽旗袍或传统大襟衫,腰系彩带,佩戴名贵饰品(如名包、鱼胶等)。巡游时需保持仪态庄重,步伐与锣鼓节奏一致。
四、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1. 祈福与凝聚
通过标旗上的吉祥语和游行仪式,寄托对丰年、平安的祈愿,并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
2. 非遗传承
揭西、揭东的锣鼓标旗巡游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符号。
3. 经济与社交
活动经费多由民间赞助,标旗本身可作为捐赠者的“广告”,甚至隐含招亲功能(如富豪千金扛旗吸引关注)。
五、现状与挑战
尽管标旗巡游仍深受民众喜爱,但也面临传承困境:
潮汕营标旗不仅是民俗艺术的展演,更是地方信仰、宗族文化与经济互动的缩影。其华美的形式背后,承载着潮汕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传统的坚守。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如何在创新中延续这一文化遗产,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