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版图中,齐鲁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齐鲁文化大会”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各级齐鲁文化促进会的深度运作,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轨载体,齐鲁文化促进会不仅构建起文化传播矩阵,更通过数字化赋能、产业融合等创新手段,在新时代的文化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力与影响力,成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引擎。
深耕文化传承,激活历史基因
齐鲁文化促进会的核心使命在于挖掘文化根脉的当代价值。东营市促进会成立仅一年便建立起32个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大河寻梦-探索”黄河文化考察、中韩文化艺术交流等系列活动,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实践。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层面,更深入大众生活——如持续26期的公益书画培训,让传统文化技艺走进社区,使书法绘画从博物馆展柜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系统性保护方面,促进会开创了“文化IP矩阵”模式。曲阜示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尼山圣境等项目累计投资超8.6亿元,形成“核心区+协作区”的保护网络。这种立体化保护体系,使得儒家文化、黄河文化等元素得以在当代语境中重构,如吕剧电影《铁门关》的首映礼,就是将传统戏曲艺术与影视媒介融合的典范。
推动产业融合,赋能经济发展
文化软实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耦合,是促进会运作的重要特征。通过“双招双引”战略,东营促进会与多个投资促进中心签订协议,2024年成功引进12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构建起“文化-经济”共生系统,如“数利丰·齐鲁优汇”平台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使黄河口优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7%。
在文旅融合领域,促进会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数据显示,儒商大会累计促成项目投资超千亿元,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吸引全球83个国家代表参与,文化会展经济年均贡献GDP增长0.8个百分点。这种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动能的能力,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发达地区经济同样领先”的论断。
创新传播模态,构建数字生态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促进会展现出前瞻性布局。“数利丰”平台采用“服务+福利+激励”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数据收集到增值变现的全链条服务,其CTO杨洋指出,该平台使企业内销效率提升42%,用户复购率增加29%。这种数字化改造不仅限于商业领域,淄博市2025年齐文化宣传月推出的AI系列宣传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稷下学宫场景,使青少年文化认知度提升至91%。
新媒体传播矩阵的构建同样成效显著。《齐鲁文化大会》综艺节目在短视频平台创造7亿次播放量,山东人做馒头有多出圈等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形成“卫视节目+短视频+社交话题”的立体传播格局。这种传播范式转变,使得齐文化动漫设计大赛参赛作品三年增长300%,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凝聚协同力量,拓展国际视野
跨区域协同机制的建立彰显促进会的资源整合能力。山东省促进会2025年新增10个专委会,涵盖安全应急、红色文化等领域,形成“总会+专委会+地市分会”的三级架构。这种组织创新在天津促进会得到印证——其新春论坛联动2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促成6个跨国文化合作项目。北京孟子文化委员会更将研究触角延伸至企业,为43家中资跨国公司提供文化咨询服务。
在国际传播层面,促进会开创“文化走出去”2.0模式。尼山书屋全球布局至15个国家,纽约尼山论坛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形成文化输出与价值传播的双向通道。这种跨文化对话能力,使齐鲁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知度从2018年的31%提升至2024年的68%。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齐鲁文化促进会已突破传统文化组织的边界,发展成为集文化传承、经济赋能、数字创新于一体的超级文化IP。其成功实践印证了“文化软实力扩展推进经济硬实力”的发展逻辑,为全球范围内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提供了“山东方案”。未来,随着元宇宙、AIGC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促进会可在数字文化资产确权、跨境文化NFT交易等领域开展探索,进一步释放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这种持续创新的生命力,正是其被称为“文化航母”的根本所在。